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车轮上的岁月 文/于河
author:于河   2025-03-03   click:7861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巴彦县漂河岸边的一个小屯。那时,家家户户都不宽裕,我家孩子众多,又没人照料,母亲无奈无法去生产队参加劳动。全家仅依靠父亲在人民公社上班,每月挣那 30 元工资艰难度日,生活捉襟见肘。也正因如此,每当瞧见小伙伴们骑着自行车自由穿梭的身影,我心里便满是羡慕,那两个轮子的 “家伙”,在我眼中仿佛承载着无尽的自由与快乐。

清晰记得第一次骑自行车的经历。那天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在屋内谈天说地,我瞅准这个机会,偷偷把客人的自行车推出了院子。站在车旁,我既兴奋又紧张,心脏像揣了只小兔子般怦怦直跳。不知哪儿来的一股冲劲,我左脚猛地踏上一个脚蹬,右脚用力一抬,本想着能像看到的小伙伴那样潇洒骑行,可没想到自行车顺着下坡路 “嗖” 地一下就冲了出去。

那一刻,我瞬间慌了神,大脑一片空白,只感觉天旋地转,整个人完全没了主意。紧接着,自行车连人带车重重地摔倒在路边。我狼狈地从地上爬起来,才发现手掌擦破了皮,鲜血直流,再看那自行车,大拐也被摔得变了形。我满心害怕,根本不敢回家,就像个犯错的小可怜,在外面不知所措地徘徊着。直到爸妈发现后把我狠狠骂了一顿,又叫人把自行车修好,我那颗悬着的心才慢慢落了地。可即便如此,内心那份深深的愧疚感,如同烙印一般,长久地留在了心底,时至今日,每次回想起来,仍觉得有些不安。

在那次 “事故” 发生后的第二年,父母省吃俭用,为我买了一辆旧自行车。虽说车子已经有些年头,外观破旧,但在我眼里,它却比任何宝贝都珍贵,我满心欢喜,爱不释手。有了上次摔倒的惨痛教训,这回学骑车,我变得格外小心谨慎。我虚心向会骑车的小伙伴请教技巧,他们耐心地给我示范,告诉我如何保持平衡、怎样控制方向。在他们的帮助下,再加上自己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没过多久,我便学会了骑自行车,那种能够自由驾驭自行车的成就感,至今都难以忘怀。

随着骑车次数越来越多,我的车技也日益娴熟,骑车对我来说,不再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成为了一件充满乐趣与潇洒的事儿。平日里,它是我便捷的代步工具,无论是上学、出门办事,还是帮家里运送一些小物件,自行车都帮了大忙;偶尔,我还会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些炫技的花样,比如双手撒把,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或是定车表演,展示自己对平衡的出色掌控;甚至还会尝试骑着自行车蹦台阶,享受那种挑战带来的刺激与兴奋。

上初高中那几年,自行车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伙伴,每天我都骑着它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记得高二那年 “十一” 放假,学校离家有 30 多里路。放学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可归心似箭的我,丝毫没有犹豫,摸黑就骑上自行车往家赶。一路上,无论是遇到陡峭的下坡,还是费力的上坡,我都咬着牙坚持,愣是一次都没下车。凭借着那股子冲劲,仅仅用了半个小时,我就顺利到家了,成功创造了一路没下车的记录。后来,和伙伴们闲聊时,我还常常把这段经历拿出来炫耀,脸上满是自豪的神情。

那个年代,读高中的日子着实艰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我根本不敢乱花。学校食堂的伙食也不尽如人意,饭菜种类单一,味道也很一般。所以,每到周六休息,我就特别盼着能回家,虽说家里也没什么特别丰盛的美食,但好歹能比学校的大锅饭强一些。为了能在家多住一晚,享受那片刻的温馨,本该周日回学校的我,总是选择周一起早出发。

至今还记得那个寒冷的冬日,冬天天亮得晚,凌晨 4 点多,母亲就早早起床,为我准备早饭。她在昏暗的灯光下,忙碌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吃过饭后,我顶着那皎洁却带着丝丝寒意的月光,牢记母亲的叮嘱,骑上自行车,向着 30 里外的学校奔去。一路上,寒风像刀子般刮过脸颊,可我心里只想着快点到学校。等我终于赶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走进教室,同学们看到我,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我全身都挂满了雪白的霜花,活脱脱一个“雪人”模样。

后来,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也分到了承包田。母亲本就勤劳能干,这下更是全身心地扑在田地上,精心耕种。在她的辛勤劳作下,家里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经济状况越来越好。很快,家里又添置了两辆新自行车,这样一来,我们姐弟5人上学就更加方便了。

骑车的时间长了,我们这些骑车的人也都慢慢变成了修理自行车的小能手。像正车把、安气门芯、装车链子这些简单的维修活儿,我都能熟练地完成。每次自行车出了小毛病,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手足无措,而是自信满满地拿起工具,自己动手修理,那种通过自己的双手解决问题的感觉,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在那个自行车盛行的年代,骑车的人多,修车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一门热门产业。每年春节过后,新学期即将开始,我家都会专门请来修车师傅,仔仔细细地为自行车做全面检修。师傅们经验丰富,手法娴熟,经过他们的一番摆弄,自行车就像重新焕发了生机,骑起来更加顺畅。

我常去的集镇路口,有个修车摊,摊主是位老师傅,他一年四季都在那里,每天定时出摊收摊,风雨无阻。这位师傅修车的技术堪称一绝,只见他一只手轻松拎起车身,熟练地倒转 180 度,稳稳地撂在地上,然后开始扒胎、找漏、打磨、堵洞、验气,最后重新组装,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一般顺畅。而且,他一边修车,还能一边和顾客谈天说地,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总能和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每次路过那个修车摊,我总会忍不住停下来,有时候是车子真的需要检修了,有时候只是想给轮子补补气,顺便和师傅聊上几句。那个小小的修车摊,仿佛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来往往的骑车人,也成了集镇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参加工作后,自行车依然陪伴着我,每天上下班,我都会骑着它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幸运的是,在单位我结识了我的人生知己,也就是我的女朋友。每天,我们各自骑着自行车,一同上下班。那段时光,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分享着工作中的点滴趣事,或是生活里的小烦恼。自行车的车轮,仿佛也在为我们的爱情伴奏,留下了一串串浪漫的足迹。

和女朋友骑车比赛,是我们那段日子里常玩的游戏。每次比赛,我都全力以赴,凭借着自己多年积累的骑车经验,我还总结出了一套赛车要诀:双手紧紧握住车把,时刻保持身体平衡;快速提高蹬车频率,让自行车获得足够的动力;提前仔细观察路况,预判前方可能出现的情况;用余光留意道路两边,寻找超越的机会;一旦发现有空隙,就毫不犹豫地猛劲加速超越。凭借着这套方法,我在比赛中几乎从未输过。

可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有一次,我在超越她之后,得意忘形,忍不住回头张望,想看看她被我甩在后面的样子。可就在这时,一辆大卡车突然从前面驶来,等我反应过来,已经来不及了。我急忙猛拉手刹,使劲向路边靠去,差一点就摔进了路边的大沟里。那次惊险的经历,让我至今想起来都心有余悸,也让我明白了骑车时一定要时刻保持专注,不能掉以轻心。

儿子 4 岁的时候,看着他那充满好奇与渴望的眼神,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对自行车的那份向往。于是,我和妻子商量后,为儿子买了一台儿童自行车。小家伙特别聪明,学车学得很快,没几天就骑得有模有样了。有一天,我带着儿子在屋内骑车转圈,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可没想到,转了好一会儿后,儿子一个没注意,自行车突然撞到了屋内的花盆。只听 “砰” 的一声,儿子从车上重重地摔了下来,鼻梁正好磕在了花盆沿上。儿子顿时爆发出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我吓得赶紧跑过去,一看,儿子的脸都肿了起来。那一刻,我既心疼又害怕,心里七上八下的,知道这件事肯定瞒不过妻子。果不其然,妻子回来后看到儿子的样子,大发雷霆,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自知理亏,只能乖乖地听着,心里满是对儿子的愧疚。

时光飞逝,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摩托车开始流行起来,我也顺应潮流,骑上了摩托车。再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也拥有了自己的小汽车。如今,行驶在汽车尾气弥漫的大街上,偶尔看到零星几个骑着自行车的人,我的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回到过去。骑自行车的那些日子,是那么的自由、快乐,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它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承载着我人生中一段段珍贵的回忆。

在如今这个追求环保、健康生活的时代,骑自行车又重新成为了一种时尚,它既环保又能锻炼身体,还能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那份久违的自在。有些城市新建的马路,还特意留出了自行车专用道,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每当看到这些,我就会想起年轻时那些爱耍帅的瞬间:推着自行车,小跑几步,单脚敏捷地踏上脚蹬,飞身上座;先是双脚快速倒转车蹬,伴随着 “唰唰” 的飞轮声,让自行车凭借惯性滑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再用力蹬踏,让自己和自行车完美地融入到自行车的车流之中。

如今,我告别自行车已经很多年了,但那段与自行车相伴的岁月,却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闭上眼睛,仿佛还能看到那个年轻的自己,骑着自行车,在阳光洒满的道路上,自由自在地前行……

作者简介:

于河,男,1963年8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康庄乡,是《黑龙江日报》、《北方时报》、《农村报》、黑龙江广播电台通讯员,毕业于呼兰师专,后又到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深造。当过教师,当过记者,过文学、新闻两栖生活。是龙视新闻频道新闻观察员。著有诗歌《三叔》、《今日庄稼汉》、《圆梦·北京》被《生活报》采用,并获国家级奖;散文诗《北国春歌》、《仲夏小夜曲》、《秋日庄稼院》、《山村冬夜》收入《中国散文诗选萃》;散文《童年记忆的母爱深深》等刊发于《北方时报》。其新闻、文学作品38次在国家、省、市获奖,被誉为“活跃在田间的新闻、文化界精英。”2000年6月入编《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2000年8月入选《世界名人录》。

本期编辑:陈羽

责任编辑:肖海娟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