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买菜,看到大街上好多家长带孩子去学校报名,才突然想起今天是“开学日”。
阳光洒在街道上,映照着孩子们背着崭新的书包,脸上洋溢着期待和兴奋。此情此景,像一把钥匙,“咔嚓”一声,打开了我记忆深处那扇关于开学的大门。
那时的开学,总是伴随着夏日余热的消散,和新学期即将到来的期待。母亲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将我的旧书包仔细清洗,晾干。去年的旧挂历,一直没舍得扔掉,就是为了用它来包新课本。
七八十年代的孩子,报名很少有家长陪同,大多是高年级的学生带着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一路打打闹闹地往学校走。到了学校,各自找到各自的班主任老师,提交假期作业,由老师检查,或者老师安排学习好的同学帮忙检查。这是开学报名的“重头戏”,因为作业完成的情况,决定能不能顺利的报上名。
记得那时的假期作业,往往是在临近开学的前几天才开始赶工,常常是边写边祈祷,希望老师不要翻到那些空白的页面。而当老师翻开作业本的那一刻,紧张得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那种忐忑的心情,仿佛是一种专属童年才有的仪式感,承载着无忧无虑和小小的烦恼,一起埋藏在岁月深处。如今回想起来,那些看似难熬的时光,竟成了记忆中最难忘的部分。
作业检查通过后,才能交学费,领取新课本,这才算是“报上名”。
报得快的同学,在老师的安排下,帮忙整理教室,擦黑板、摆桌椅,打扫卫生,大家分工合作,有说有笑,很快教室便焕然一新。
回家路上,心情是迫不及待的,迫不及待的回家用旧挂历包书皮。包书皮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事情,一张张裁剪整齐的挂历纸,在稚嫩的手中小心翼翼地折叠、修剪,直到封面的每一个边角都严丝合缝,才满意地在封面上工整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班级。书皮不仅是对新课本的保护,更是一种亲手为知识穿上外衣的庄重。那种专注和认真,是对知识的文化知识的一种敬畏和虔诚。
开学的头天夜晚,总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在心中翻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海里一遍遍想象着新老师的样子,新课本的内容,还有那些久未见面的同学。也暗暗下定决心,心学期里一定要好好学习.....
时光荏苒,一晃人已到中年,转眼间已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再看着孩子们背着色彩斑斓的书包,拿着崭新的文具盒,欢快地走进现代化的校园。他们的书包里装着智能设备,课本上印着二维码,教室里有空调和多媒体。时代变了,生活的条件好了,但那份开学时的期待和对知识的向往,却始终未变。
岁月把我们从那个需要包书皮的孩童,变成了送孩子上学的父母。
再也不用旧挂历包书皮了,现在的孩子们有更好更高级的书皮,可他们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挑战。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期待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