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有约1733万人出生。
这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社会齿轮开始向着新的方向转动,这1733万个新生命,便在时代的转折处啼哭落地,成为这场变革最忠实的同行者。
他们的童年记忆里,除了粮票的油墨香和黑白电视里《霍元甲》的主题曲,还藏着“个体户”初现的鲜活印记。街角突然冒出的修车摊、巷口摆起的早点铺,父母辈谈论时语气里的犹豫与好奇,悄悄在他们心里埋下对“新鲜事物”的最初认知。
1984年,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开业,排队几小时只为尝一口汉堡的人群里,或许就有他们踮着脚尖张望的身影;同年,国庆阅兵式上“小平您好”的横幅意外出现,电视屏幕里那朴素又炽热的情感,让坐在小板凳上的他们懵懂感知到时代的温度。
1987年,中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那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这串字符将在多年后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暑假里,除了追着卖冰棍的自行车跑,他们还会攒着几分钱去租小人书,《地道战》《小兵张嘎》的故事,连同对“奋斗”的模糊理解,一起装进了书包。
1978年生的人,青春期撞上90年代的市场经济浪潮,成了第一批穿牛仔裤、听港台歌曲的少年。1992年,“南方谈话”如春风拂过,街头巷尾讨论着“下海”的热潮,有的同学家里突然买了摩托车,有的邻居辞掉“铁饭碗”去开了服装店,命运的可能性在他们眼前第一次变得具体。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学校计算机课上笨重的终端机、满屏的英文代码,成了他们与“新世界”的第一次触碰。1995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开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口号,让他们开始学会从更多元的视角看待身边的生活。
1997年香港回归夜,罗大佑的《东方之珠》旋律响起时,无数人热泪盈眶;次年澳门回归,校园里挂起的“热烈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横幅下,他们举着小国旗合影,家国情怀在两代人的记忆里完成了接力。
2000年,千禧年的钟声敲响时,他们正站在校园与社会的交界处。这一年,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那些曾在乡村小学里蹭课的同伴,终于不用再担心因学费辍学;同年,“黄金周”制度正式实施,第一个“五一”长假里,举家出游的人群挤爆了火车站,他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旅游”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2001年,中国加入WTO那天,外贸公司的职员熬夜翻译合同,工厂的流水线加足马力赶制出口订单,而刚成家的年轻人在出租屋里规划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街头巷尾的欢呼、挥舞的国旗,让他们忍不住跟着陌生人击掌拥抱,仿佛自己的人生也跟着多了一份期待。
2003年,“非典”突袭,校园封闭、口罩成了必需品,他们一边隔着栅栏给同学递书,一边在电视上看医护人员逆行的身影,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坚守”与“团结”的重量;也是这一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太空第一人”的壮举,让无数人在街头驻足欢呼,他们望着天空,忽然觉得“梦想”可以飞得更远。
2008年,注定是他们记忆里浓墨重彩的一年。除了京津城际铁路通车那天,坐着首班车体验“贴地飞行”的新鲜,这一年年初的南方雪灾里,他们中有人加入了铲雪除冰的志愿者队伍,有人在火车站为滞留旅客递上热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医生冲向灾区救死扶伤,普通人排队献血、捐款捐物,网络上“汶川加油”的呼声汇聚成暖流,让他们明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同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当李宁点燃主火炬的瞬间,无论身处赛场还是守在电视前,他们都忍不住热泪盈眶——那个童年时在操场挤着看奥运会直播的孩子,如今真的见证了奥运圣火在自家门口燃烧。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他们带着孩子穿梭在各个场馆,看遍世界的同时,也愈发清晰地感受到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结。 2020年疫情来袭时,他们已然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医生穿上防护服冲锋在前,企业家转产口罩支援前线,教师对着屏幕上网课,社区志愿者挨家挨户排查。这一年,他们中有人作为援鄂医疗队成员逆行武汉,有人在社区门口顶着寒风登记信息,有人隔着屏幕给学生讲“责任与担当”。
2021年,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那些曾参与驻村扶贫的他们,看着帮扶村里新建的学校、通村的公路,终于卸下肩头的重担;同年,建党百年庆典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响起,他们看着广场上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当年追着时代奔跑的自己。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从“双奥之城”的荣光里,他们读出了国家发展的底气,也想起了自己一路走来与时代同频的每一步。
如今,1978年出生的人已步入中年,他们的孩子开始上大学,父母渐渐老去,而高铁还在不断刷新速度,5G、人工智能悄然融入日常,乡村振兴的画卷在各地徐徐展开。他们或许不再追逐风口浪尖,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是医院里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是学校里深耕教学的骨干教师,是企业中撑起业务的中坚力量,是乡村里带领乡亲致富的带头人。他们经历过短缺,所以更懂得珍惜富足;目睹过变革的阵痛,也深知稳定的可贵;见证过国家从追赶走向超越,更明白“奋斗”的意义从未改变。 他们既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缔造者。
1978年出生的人,始终与这个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的集体记忆,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最生动的注脚;他们的人生轨迹,早已和国家的发展脉络紧紧缠绕,在时代的列车上,继续向着更远的前方前行。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