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李虎山:再来一盘土豆丝
作者:李虎山   2025-09-29   浏览:7400

 端午节之后,西安的天气热起来,因怕热,便很少出门,自然便拒绝了许多户外活动,包括一些城南城北的聚餐。

是日上午,天气朗然,气候温润,和风惠畅,因与省名人协会秘书长和中鸿影视公司制片人谈省内名人视频开发之事,三人聚集于温州西安办事处议事。时至午时,茶续数盏,事论完结,突然接到城西刘兄电话,他声音清朗地告诉我,中午订在西郊一饭店吃饭。听到他快乐的声音,我问他有喜事。他激动地说,嘻嘻,女儿一家从新加坡回来了,为女儿和两个小外孙接个风,希望你也来。

听明他的意思,我抱歉地说,实在对不起,我在东郊与人说事来不了,你们先聚,随后另选个日子我请娃们到北郊相聚。

图片

刘兄听我如此说,声音低了一些语速淡然地说,那好吧,你先忙。从声音的变化,知道他是有些失望了。

七十多岁的刘兄,父亲原是西安晚报的编辑,因受家父熏陶,从小喜欢读书,退休后对书的喜爱更是变本加厉。我每每有新书出版,他都要买去许多,除了自己读还喜好让我签字送给许多朋友和亲戚。

老两口有个女儿,旅居新加坡,女儿每次回来,我们都要在一起聚聚,听其女儿讲新加坡的见闻和生活习惯,使我们增长了诸多见识。

女儿有两个孩子,长得聪明可爱,不但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英语也说得呱呱叫。儿子八九岁的样子,长得机灵,有当哥哥的样儿,无论做什么事,总是护着妹妹。小女约六七岁,婉约伶俐,眉眼耐看,巴比娃娃般令人疼怜。他们给我的印象除了聪明可爱外,更多的是机智。他们与大人说话时,一口标准的汉语,而他俩说话时,却用英语,他们在饭桌上吃饭,面对一桌色彩丰富的美味佳肴,并不怎么动筷子,当服务员端上来一盘金黄色的土豆丝,他们竟然惊叫起来。小妹妹还说了一口我没有听明白的英语,之后便动员哥哥快吃。哥哥听从了妹妹的召唤,从座椅上溜下来,拿起筷子,站在桌边,一边往妹妹的碗碟里分发,一边往自己的碗碟里拨拉,他们一边吃着一边用英文说着什么,时而两人抬头看着我们开心的笑起来,似乎那土豆丝是他们认为最好吃的东西。

图片

我们一帮大人用欣赏好奇的目光看着他们,拿起手机为他们录像、拍照。自然,赞叹声、笑声、议论声此起彼伏。很快,一盘土豆丝被兄妹二人分享完了。他们将红色的筷头含在口中,双双用俏皮带渴望的眉眼看着坐在他们对面的外婆。

刘嫂放下手机,用慈祥的目光看着两个小外孙,声音轻柔地问道,咋子,啥意思。小外孙女儿将含在口中的红筷子从嘴里抽出来轻轻点响吃光了土豆丝的空盘子。外婆突然明白了她的意思,转身拉开包间的门高声对服务员喊道:再来一盘土豆丝。

新一盘土豆丝上来后,兄妹二人又重复之前的分享动作,但这一次他们并没有把土豆丝吃完,吃到一半时,小妹妹对她母亲说,我要打包,晚上吃。

我们吃的是上海菜系,自然每个菜品都是精致的。在整个吃饭过程中,两个小家伙除了吃土豆丝,很少吃别的菜。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欣赏兄妹俩分享土豆丝的场面了,2023年冬天他们回到西安后,也是我们相聚,他们喜吃土豆丝的印象早已刻印在我的记忆里。

我问坐在身边的小男孩,新加坡没有土豆丝吗?他静静地看了我一会儿笑着说,有,没有西安的好吃。我问他这回回来吃了几次土豆丝,他说每次吃饭我都吃上了土豆丝。我再问他,土豆丝的英语怎么说,他说出了英文名,可惜我没有记住。

在西安遇到外国小孩爱吃土豆丝不只一次,几乎只要是与外国小孩在一起吃饭,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都爱吃土豆丝。

前些日子,住在东郊从事法律工作的好友王先生突然打电话让我去等驾坡聚餐。我问他都有谁,他说今天来的人,你看到后会吃惊的,来了就知道,我不告诉你。

是什么好奇的人呢?我一边在秋雨中赶路一边想,什么样的人能让我吃惊呢。急匆匆赶到他定的包间,推开门一看,的确使我吃惊不小。一张餐桌,坐了一半非洲姑娘和小孩,一色黑人。王兄见我进来,声音亢奋地说,吃惊不!

我点点头坐在五六个黑人的对面,看着那一双双闪亮的目光,回答他,是的,的确吃惊。他哈哈大笑道,要不是这些非洲朋友,我还不会叫你来哩。我说你咋能交下这些朋友呢?他指着两个年龄约20岁左右的姑娘说,他们是西安外语学院的留学生,也是我的学生。他又指着几个年龄约十来岁的黑小孩说对我说,这几个小的,是专门从非洲来西安看姐姐的。

对面的五六个非洲女孩十分热情,她们见到我,都开心地打着招呼,似乎没有一丝陌生感,有人还站起来走到我身边和我握手。那一张张黑俊俊的脸,让人有些生畏又有些亲切,特别是黑色脸庞衬托出的眼睛和牙齿,显得更亮更白。我们不知道她们具体来自非洲那个地方,总之,她们的皮肤是那种非常黑且发亮的人。

大家坐定后,王兄让我点菜,我笑看着几个可爱的洲孩子说,我不会点菜,让远道而来的小朋友点吧。王兄将菜单递给那些黑孩子,她们摇摇头笑嘻嘻地躲闪着,无奈,王兄只好自作主张点了一桌丰盛的菜。

好不容易菜上齐了,看着黑孩子们脸上映现出不同的表情,我猜想着他们喜欢吃什么菜呢?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孩子,看着我们的样子,人人都从桌子上拿起了筷子,只是握筷子的姿势各有千秋,有人满把握,有人用食指和拇指夹,有人一只手拿一只筷子在盘子里挑,看着她们憨态可掬的样子,王兄将放在盘子边的勺子递给她们。当我再次抬头时,发现几双筷子齐齐伸向装土豆丝的盘子,很快,一盘土豆丝被她们抢完了。

原来你们爱吃土豆丝呀,服务员,再来一盘土豆丝。王兄对门外喊着,不大会儿工夫,又一盘土豆丝上来了,和之前一样,那些孩子们三下五除二将土豆丝分享完了。

我们一帮大人看着她们的举动,个个笑的合不拢嘴。她们除了吃土豆丝,别的菜很少动筷子。问她们非洲没有土豆丝吗?一个在西安外语学院留学的姑娘挥舞着筷子说,我们家乡人最常吃的就是土豆,可很少吃到这么好吃的土豆丝,我想找个机会学习西安土豆丝的做法,把这种做法带回家乡,在家乡推广和传播。

图片

新加坡的孩子爱吃土豆丝容易理解,同在亚洲,又是近邻,饮食文化差异不大。可非洲的孩子爱吃土豆丝,这一点我多少有些难以理解,因为从电视里常看到,非洲人主要食物是土豆,难道她们在家乡还没有让土豆吃够吗。

还有一次是去年夏天,一个朋友的两个孙子从英国来到西安,朋友约我一起吃饭,一桌坐了八个人,只有那兄弟二人相貌与我们不同,他们的头发是那种黄色的自来卷,深陷的眼睛自然多了蓝色,大的上初三,小的读小学五年级。他们的父亲是陕北人,他们的头发和眼睛随了母亲全是英国样儿,他们不但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说汉语,只是那汉语中多少有些陕北的后味儿。

坐定后,准备点菜,爷爷为了彰显孙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笑嘻嘻很自豪地将菜单转到两个孙子面前,示意孙子点菜。两个顶着黄头发的孩子头对头仔细地看着菜单,看了许久,那个大男孩仰起头对站在一边的服务员说,我要一盘土豆丝。紧接着,那个小男孩挥起手臂说我也要一盘土豆丝。说过他们笑呵呵地将菜单转到爷爷面前。爷爷看着菜单对自己的儿子说,你们在伦敦没有吃过土豆丝吗,咋娃们回来天天都是土豆丝。

儿子抬头看了一下头顶上的彩灯说,整天忙,很少带他们去中国餐馆,就让他们尽兴吧,也许这样,西安能给他们留下一些念想呢。

和其他外国小朋友一样,这两个兄弟一人吃了一盘土豆丝。尽管桌子上的菜品像陕北人的个性一样豪迈,可那两个孩子除了吃几块豆腐再也没有吃别的,什么鸡鱼肉蛋,他们压根就没有动。

散席后,我们走出酒店,站在清朗的阳光,小男孩的父亲忙着为我们一行男人敬烟,两个孩子緾绕在父亲身边。我亲昵地抚摸着那个大男孩的头问他,西安好还是伦敦好,他看着远处的城墙说,都好。我又问,西安什么最好吃。他收回目光望着我的眼睛毫不犹豫说,土豆丝。看到我和哥哥对话,那个小男孩从爸爸身边跑过来仰起头对我说,土豆丝比汉堡包好吃十倍,我就爱吃土豆丝,我还要吃土豆丝,我天天都想吃土豆丝。

坐在返家的车上,看着古老城墙上阳光下风中摇曳的黄色旗帜,我在想,外国小孩为什么都爱吃土豆丝呢,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一个贴切的理由,不知道在别的城市有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图片

    作者简介: 李虎山,陕西洛南县人,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名人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孝老爱幼道德公益协会名誉会长。历任北京卫戍区警卫战士,乡镇领导、报刊记者、编辑、总编等,出版长篇小说《鹿池川》《平安》《之间》,中短篇小说集《爱听音乐的狼》,散文集《故乡有我一棵树》《五十年的眼睛》,纪实文学《水润三秦》《庙岭本纪》《商洛作家探究》,编剧拍摄电影《远方的家》《窗口内外》《六畜送葬》,编剧20集电视剧《送你去南方》。长篇小说《平安》《之间》分别参评第十、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发表作品四百万字,获各类文学创作奖50多次。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