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流转,倏然夏至,又闻一年粽飘香。
说起端午节,最绕不开的话题是粽子。如今粽子的风味南北各异,包装千变万化,甚至天价粽子也不足为奇。可在我心中,还是家乡的槲叶粽子最令人销魂。我的家乡在陕南秦岭东段南麓一个小山村,由于地跨浅山和深山过渡带,气候微润,四季分明,因此盛产诸如槲树等多种高大阔叶乔木。槲树当地人也俗称青冈叶树。槲叶为倒卵形或长倒卵形,深绿色,表面光滑,背面生有绒毛,书上说此叶可入药,适用于吐血、便血、淋症。
每到端午节前十天半月,等槲叶长得有大人手掌大小的时候,母亲就会上到后山去采摘槲叶。对于年少时期的我来讲,由于人消瘦、个子矮,母亲一般是不允许我上山干这活的,一是怕我吃不消上山之苦,二是怕影响学习。记忆中一个早上,天麻麻亮,我们母子就上山了。
听着耳边布谷鸟“算黄算割”的叫声,登到山顶看见山下黄灿灿的麦田,望着宁静山村随着晨曦慢慢苏醒起来,听着远处传来的阵阵鸡鸣犬吠,还有那几缕袅袅升起的炊烟,仿佛一幅曼妙的山村风景画,让人心旷神怡。我不由得怪罪起母亲来,怨她不让我和小伙伴们上山,怨她不让我欣赏这身边的美好。母亲笑了笑说:才翻了头道梁,还没有到一半路呢,过一会你再试试吧!翻过一道梁,再走一个坡,又翻了一道梁,终于来到了一个相对缓一点的阳坡地带。可能是第一次走这么远的山路,我已经大汗淋漓,加上那时候没有早餐可吃,只喝了半碗红糖水,此时早已两腿发软,有点眼冒金星,低血糖毛病又犯了。母亲心疼我,让我就地休息,她一刻不停地开始摘叶。原以为我们来的早一点,谁知道更有早来人,他们先下手为强,把小路边上的、低矮一点的、叶片大点的上等叶都摘掉了,我们只能摘些人不容易够到、叶子窄小、有虫眼的了。看着母亲辛苦的样子,我就选了一颗相对粗壮的老树,因为那上边的叶子大,而且生长茂盛,但却长在悬崖边。我人小胆大,不知天高地厚,心理想着把这些叶子摘下来,不仅能满足自用,估计还能去集市上换一两块钱,要知道那时候学费才一年五角钱呢。
于是,我迅疾在杂草树丛中豁开一条道,猫腰直奔那颗“目标树”,谁知坡陡草滑,脚踩上石头,人径直滑落到山崖边,刚好被那颗树挡住了,索性上去摘了好多大叶子。尽管受伤“挂了彩”,我那没穿几天的的确良裤子也“开了花”,但面对不少的“劳动成果”,母亲没有过多责备我。那时候东西紧缺,只要是用票和钱能换来的东西,似乎都比娃们的性命金贵得多。槲叶来之不易,母亲倍加珍惜。先是放在阴凉的地方晾干水分,这样可以去除青草味。然后,我和妹子再去河边的湿地采摘一些当地人俗称“雨叶”的芦苇叶,再割一点叫做“马莲”的做绳子用,这样,粽子的包装物料就齐备了。包粽子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先是将微干的槲叶拿到小河边一叶一叶用刷子清洗干净,然后再回家放冷水锅煮上20分钟,捞出来后再次清洗干净,端午前一天早饭后,我们就开始帮忙包粽子。一般是右手先竖放一片“雨叶”,再用4-6片槲叶尖对尖在“雨叶”上铺成卵圆形,将米铺成一寸多厚、四五寸长的形状,上面铺撒几颗四季豆,然后左右先对折,再前后折叠压实,用一根稍长的马莲绳子交叉缠绕绑实压紧即可。
晚饭后,现将包好的粽子在“筒子锅”里码平放好,再将水添至没过粽子,然后就是封箱扇欢,用硬柴旺火煮上一个多小时后,再添水转小火再煮两个多小时,这时候槲叶和米充分融合焕发的香气四溢。但还要放在锅中浸泡一夜后,次日早起,洗手洗脸后,才正式吃起来。这不仅吃着更香更糯,还为端午节增添了仪式感,让孩子们对来年更有期盼。
那时候糯米少,又凭票供应,所以母亲除了包上几斤白米粽子外,还要用小麦、小米包上一点麦仁和黄米粽子。她总是让父亲和我们吃糯米、小米的,自己却吃那些口感不好且发硬的麦仁粽子,尽管她说“有嚼头”,但我们都知道她是骗我们的,麦粒哪有白米粒好吃。
后来进城了,生活条件好了,槲叶自己也不采了,不是亲友给,就是在集市上买一点,当然也是买人家煮好的叶子。再后来,母亲年龄大了,我们都劝她不要再受这苦,早早地在市面上买点槲叶粽子,有时候买不到了,也就吃点“雨叶”包的三角粽子。说实话,真吃不出槲叶粽子的味道,真找不到过去端午节的感觉。
小小槲叶粽,悠悠思乡情。它不仅滋养了我苦难的童年,勾起了我对往昔的回忆,更打开了我对那座山、那道梁、那面坡的记忆闸门。虽然有千山阻、有万水隔,但我的思绪已伴随着这个夏至的夜风,飞出窗外,飞到秦岭南坡,飞回那个叫商洛的地方。
作者简介:
李向宝,男,生于1968年12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曾长期在党委办公室和国企综合管理部从事文秘和管理工作。系商洛作家协会会员,商洛音乐协会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曾有多篇散文在《商洛报》《华商网》《世界文学》《陇源文学》《旬阳人网》等平台发表。
本期编辑:肖海娟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