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旬阳小延安 长征精神代代传——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九十周年(组图) 文/华军
重温红色记忆史,缅怀革命先烈事。陕南旬阳小延安,长征精神代代传。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九十周年之际,“信仰如山,精神永存”。在红军长征革命胜利精神鼓舞下,无论是纪念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清明节”或者是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七,一”建党节,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支世界上一流的军队“文明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八,一建军节”,还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十,一”国庆节,伟大的中国人民,都不会忘记纪念一年一度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之日。
在陕南旬阳这一片红色革命土地上,逢年过节,或者是在重大节日里,中共旬阳市委市政府都要隆重组织举行红军长征纪念活动,要求旬阳老区人民进步青年和入党积极分子,还有党政机关,党委,企事业单位,学校,工厂,人民团体等,组织人民群众去瞻仰“旬阳革命烈士纪念馆”,“鄂豫陕苏区红军纪念园”,“红军纪念馆”“红军革命烈士英雄纪念碑”等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活动。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缅怀和敬仰,更彰显旬阳老区人民始终拥有一种“国家情怀”之大爱,也算是对(鄂豫陕苏区根据地)的革命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进一步了解,更是对旬阳老区人民“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精神上的洗礼。
在中央苏区,在川陕鄂根据地,在内地其他的地方,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路上,积极主动宣传党的主张,宣传红军政策,开展行之有效的“打土豪,分田地”群众运动和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宣传活动。但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时期途径少数民族地区(川藏地区)时,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敏锐地注意到“宗教信仰”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深入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宗教”宣传教育工作。
因此,(4)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川藏地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亲自拜会少数民族群众,见藏族人士,建立良好的“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友好关系,中国工农红军积极宣传民族政策和民族宗教信仰政策,在当时来说,极大的促进了“民族大团结”促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顺利。
红军通过川藏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时,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红色革命传奇故事,最具有影响力的红军故事,就是刘伯承元帅的“彝海结盟”故事。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红军与彝族同胞结下了深情厚谊,同时也将中国红军长征胜利,通过彝族地区,带入那“彝海结盟”的难忘岁月。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关键时刻,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九十周年之际,我们要继续学习伟大的长征精神,要继承伟大的老区精神,要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革命新的胜利历史教科书,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的传家宝。这就是高举“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旗帜,做好当代人,在新时代,新时期,新长征路上,做好“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奋发有为的传承人。
在历史岁月长河中,那些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和革命先烈,曾在这片红色革命土地上,挥汗如雨,挥洒热血,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无数革命先烈和英勇顽强,英勇牺牲,英雄事迹。今天,我们将跟随历史记忆寻找红色遗迹,重走红色旅游长征路,沿着先辈们和革命先烈们的红色足迹,留下许多感天动地的红色革命传奇故事,铭记在心。
一同走进,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一段艰苦卓越,功勋卓著,丰碑不朽的伟大长征,探寻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三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他们从大别山,伏牛山,大洪山,大巴山,再到享有盛名的中国华龙脉的父亲山----秦岭的英勇征程。
陕南旬阳小延安,长征精神代代传。(1)1932年6月,以夏曦为首的中共湘鄂西苏区分局,执行中共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思想,致使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未能及时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中共湘鄂西苏区分局召开了红军会议,决定中共湘鄂西苏区红三军战略转移,为了保存革命实力,红三军决定从豫西南,途径陕东南(旬阳)越过四川省川东北(万源市)再一次弋回到鄂湘边区,在陕鄂川境内打游击,建立红色陕鄂川革命根据地。
上世纪60年代,共和国元帅贺龙同志在(回忆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一书中写到:“决定红三军从豫西南,途径陕东南(旬阳)越过四川省川东北(万源市)再一次弋回到鄂湘边区,在陕鄂川境内打游击,这一条行军路线,我只是在大革命时期,听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廖乾五同志讲的,他是陕南人(平利县人)。”(党史文献记载: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廖乾五同志,大革命时期,他曾是共和国元帅贺龙同志的入党介绍人之一。)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不足万余人。从豫西南转移陕东南(旬阳)在崇山峻岭中,长途跋涉在秦巴汉水间,深山峡谷中,打游击十分困难,要避免与正面敌人发生战争,由于这里地势险要,国民党正规军和民团地方军,防范不严密,战斗力也不强大,地理环境比较艰苦等原因,从陕南秦巴山区渡过汉江,再翻越巴山过长江,比较容易,适应红三军一边打游击,一边扩充部队,增强红军力量。
由1932年6月,贺龙元帅率领的万余名,中国工农红军战士,从湖北省洪湖出发,红军达到陕南(旬阳),长征全程3500公里。后来被人们堪称:“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战略转移途径陕南七千里行军打游击,被誉为红军“陕南小长征”。1932年11月29日,贺龙元帅率领的万余名中国工农红军,挥师南下,进入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后来入陕南商洛地区(镇安县)12月2日,红三军打游击进入旬阳北区(洛河)境内,开创了陕南秦巴山区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和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途径陕南,同时受1928年“渭华起义”(刘志丹,唐澍,许中权,刘继曾,王吉泰,唐益民,吴浩然等同志)陕东地区的(西北军)第一支革命军爆动起义部队的影响,1933年5月陕北红军和地下党组织频繁活动的影响,加之党和红军在陕南苏区活动,便在此播下了革命斗争的火种。由共和国大将徐海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十五军七千余人,从鄂豫皖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再一次来到陕南旬阳苏区,开展陕南游击战争,当时给予了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地方政府和军伐部队沉重打击。
同时,国民党西北军十七路军杨虎城军长(中华民族的爱国将领)与蒋介石政治观点上有分歧,矛盾激化,蒋介石忙于派正规军胡宗南部,去陕北围剿中央红军,南要抗据由共和国元帅徐向前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6)在川陕边区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西边蒋介石嫡系部队,无力顾及陕南东南部的(旬阳境内的)红二十五军,在此建立扩大中共旬阳苏区红色政权。
当时红二十五军在旬阳汉江之北,建立了三十三个地方(苏维埃人民政府),在汉江之南,建立了十九个乡村基层党组织,二十二个农会先进民间组织,为我党红色革命根据地和创建旬阳(上关县人民民主政府)打下了牢固基础。在陕南创建基础党组织,堪称“陕南红色苏维埃政府”历史第一,这为红二十五军,在陕南旬阳苏区,创建新的中央苏区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1935年6月15日,中央红军在四川省懋功地区和共和国元帅徐向前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陕西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主力,从西安市丰裕口进入西北上西北苏区,同年,6月25日接省委指示:鄂陕,豫陕合二为一并为“鄂豫陕特委”组织创建“鄂豫陕边区游击总司令部。红二十五军同年9月15日,达到陕北延川县永坪镇。该部与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国工农红军红26军(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耿彪等同志),红27军胜利会师。红二十五军是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达到陕北的红军。
红二十五军,在陕南革命根据地,在陕南苏区,创建了26个县苏维埃人民政府,13个区土地革命委员会组织,七十个乡镇苏维埃人民红色政权,314个乡村,行政村苏维埃党支部基层组织。发展新党员1226人,补充进步青年800余人,参加了红军革命队伍。陕南根据地建立,创建了第一支农民武装队伍“陕南抗日第一军“及“鄂陕游击师”所管辖权范围,下设立“四个游击大队”等武装组织力量。
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撤离陕南后,1935年10月6日,经陕南特委梁家坟会议决定组建,红七十四师:师长陈先瑞同志,政委李隆贵同志,副师长兼任参谋长方升晋同志,政治部主任曾昆同志,红七十四师主要活动在陕南旬阳,山阳,镇安,鄂陕边区郧西县一带打游击。负责收集收编红军伤病员,组织发展地下党,扩充革命队伍武装力量工作。
1935年10月18日,红七十四师之一的部队,(3)从湖北省郧西县庙川乡郭家沟,翻越到了陕西旬阳境内的丰积乡潘家河村九龙山一带,红军准备在这里埋伏下来,留下了特务连(14人)二个班的人。由特务连指导员高中宽,二班长尚班长,副班长樊帮成的带领下,在此打一场游击阻击战。
敌人(郧西县伪军头目叫艾清光的)组织了地方民团,包括土匪300余人进入陕西陕南(鄂陕交界处)碾子沟。我军发现情况后,兵分三路阻击敌人。指导员高中宽,二班长尚班长等人,进入阵地,佛爷庙的山梁上,我军居高临下,虽然当时弹药缺少,红军战斗力强。毕竟是敌人众多,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高中宽,二班长尚班长等人,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为了掩护红军主力,顺利通过陕西境内,激烈战斗中,指导员高中宽,尚班长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在这一次阻击战中。
当地人民群众为了缅怀纪念,牺牲在这里的两位红军,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不顾一切,冒着敌人杀头的危险,人民群众组织安埋了,牺牲在这里的两位红军英雄。当地人民群众他们分别是:曹有伸,宋殿珠,张文茂,廖和春等人。还有碾子沟口村附近的村民,他们一块齐心协力的协助下。安埋了革命烈士牺牲的两位红军。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群众,缅怀纪念红军烈士的活动,常态化,经常化,大众化,日益频繁了。
从此,逢年过节,(5)旬阳老区人民把纪念红军活动,像对待自己亲人和祖先一样,上坟墓烧纸敬香,植树扫墓,以示纪念红军。于是这里人们,把红军牺牲在碾子沟的地方,改名为红军沟,潘家河改名,红军河,丰积乡改名,红军镇,红军墓敬称为“红军老祖墓”,传承至今。由此可见,红军老祖的故事,传遍了十里八村,家喻户晓。
从此,在这里就诞生了,新中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镇----红军镇,在陕西旬阳这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上,诞生了。成为陕南红色的小延安,名不虚传,享有盛名,旬阳这一块红色革命圣地,自然而然成为中国陕南红色之旅,旅客们打卡之地的革命红色圣地,永载史册,光照千秋。
在陕南秦巴汉水间,在旬阳绿水青山里。(2)仍然流传着(潘家河人民想红军)的歌谣:“富不知亲穷知亲,个个心里念红军。白云飞过想亲人,仰天看穿红了眼。红军老祖大救星,幸福不忘共产党。条条大路通延安,人民想念毛主席。天高路远路难行,心中思念咱红军。红军就是活菩萨,共产党是领路人。”
重温红色记忆史,缅怀革命先烈事。陕南旬阳小延安,长征精神代代传。1978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文物局等相关单位,为旬阳革命老区红军纪念馆划拨了专项资金,将用于修复红军烈士纪念馆。经建设后的红军纪念馆和红军老祖墓修茸一新。还在红军老祖墓附建一处“红军烈士英雄纪念碑”和“红军烈士纪念馆”,共和国中将陈先瑞同志为纪念馆题词。
陈先瑞同志(1914---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我军军事指挥员,他曾“四进四出”转战陕南,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被中国工农红军红十五军团领导徐海东,程子华,王首道等同志,对他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七十四师独立,坚持陕南开辟游击战争,取得了辉煌胜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曾被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誉为他,红军的“陕南王”称号,威振“陕南”。
秦巴汉水埋忠骨,红军精神放光辉。红军长征陕南行,不朽丰碑铸国魂。长征精神载千秋,峥嵘岁月长征路。红色记忆永不灭,红色足迹铸丰碑。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九十周年之际,回响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五周年讲话:“长征永远在路上”。在习近平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见证了伟大的长征胜利。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正确的战略军事理论思想指引,是中国革命历史转危为安的关键,它所孕育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勇善战,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世世代代中国人,将永远传承着伟大的长征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续写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革命风范,砥砺前行,自强不息,勇于斗争,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高度表现。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到强的精神动力,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克敌制胜,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讲,伟大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的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主要文献:
1,红色旬阳,旬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内部刊物
2,安康革命史,中共安康市委党史研究室,简明读本
3,中国共产党陕西旬阳历史,旬阳档案史志局,中共党史出版社
4,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降边嘉措,著,作家出版社
5,红军长征陕南行,华军,著,华文出版社
6,十大将,用兵韬略,王乾都,蔡世经,主编,黄河出版社
作者简介:
华军,男,汉族,旬阳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业余爱好写作。
中红网通讯员,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陕西省邮政文化艺术联合会会员,其数篇,文学作品发表在中,省,市,县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上。
本期编辑:刘萧姣
本文TAG: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旬阳小说]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二章“彷徨”(六) 文/任登庚
- [旬阳小说]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二章“彷徨”(五) 文/任登庚
- [旬阳小说]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二章“彷徨”(四) 文/任登庚
- [旬阳诗歌]诗吟《旬阳人网》 文/棕杰
- [旬阳小说]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二章“彷徨”(三) 文/任登庚
- [旬阳小说]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二章“彷徨”(二) 文/任登庚
- [旬阳小说]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二章“彷徨”(一) 文/任登庚
- [旬阳小说]长篇小说连载《六十以后》16.断舍离兮(3) 文/李康平
- [旬阳小说]长篇小说连载《六十以后》16.断舍离兮(2) 文/李康平
- [旬阳小说]长篇小说连载《六十以后》16.断舍离兮(1) 文/李康平
- [旬阳小说]长篇小说连载《六十以后》15.爱的直播(2) 文/李康平
- [旬阳小说]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一章“隔世导师”(四) 文/任登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