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泾渭分明 文/刘春芳
很早耳闻泾渭分明“拂堤染绿,彩霞缤纷,白鹭浅吟”,周日一早,我和先生乘车前往,因前天晚上刚下过雨,将天空、绿树和野草红花浇洗得分外洁净。一路往东,大约10多里,40分钟车程,我们终于看到了修缮过的河堤,用石头和水泥砌成的河堤让河道显得十分规整。沿着长长的河堤可以看到河道里缓缓流淌的泾河水,在距离泾渭汇流三角区一百多米远的地方,我们边拍照边步行,眼前的泾河不是想象中的浑黄,而是泛着淡绿色的清澈,在阳光照射下竟泛出粼粼波光。 水势很平缓。我们看到的水流缓慢甚至是静止的,让人很难以看出其流向,只能按常理认为它是自西向东奔渭河而去的。奇怪的是风一吹,水中的波纹竟是向上游方向散去的。再往前走,才看清楚这是一个因河水淤积回流而形成的一个“倒灌交汇”处。自西向东的泾水,由右岸向渭河缓缓流动,水质略清;而自东向西倒灌的渭水,则由左岸向泾河内流动,水质较泾河浊一些且黄中泛黑;两股水流恰好在三角沙洲处对等抵冲,泾渭交界处的堤岸上修着一座水泥台,登上弯弯曲曲的台阶而上到达泾渭分明观景平台,去向下看正好是泾渭分明的地点。
站在观景平台上,一阵凉风吹起游人的秀发和长裙,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目之所及,涨水的泾河水一路奔腾,涌入渭河的怀抱,又浩浩汤汤奔涌而去。 向南眺望,渭河浩浩荡荡;向西远望,泾河入渭口别有一番景象,那真是泾渭分明;向东而望,两河汇流,气势磅礴。
漫步于观景台,看“泾渭分明、激浊扬清”,怀思古之幽情,昔日“飞鹭高低竞带雨,浴凫隐见各欢情”的生动图景正在这里重现。“泾渭分明”胜景已在城市中 ,高陵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相传,大禹治水时导泾入渭,二水交汇,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泾渭分明”自然奇观。
“泾渭分明”,它出自《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之句,亦作“泾渭自分”,或作“泾渭自明”等。《现代汉语词典》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此成语作为优劣、是非、界限清楚等的比喻词。
整体来看两边水的颜色的确不一样,泾河偏绿、较清;渭河泛黄、较浊;而下方就是清浊交混的地方。泾渭分明的景象还能看见,只是不像古籍记载中的“两河汇流一公里长的水带,仍可看出清浊明暗之分……”那样明显了。
河堤距离水面比较远,加之两河水色区分不是特别明显,在堤上拍照只看到茫茫一片,看不出来泾渭分明的景观。我们又下到河道里走近距离照,可是这里的河堤三米多高,但为了近距离的拍泾渭分明的景观,我们想办法下到了河道,见到的泾河,最宽者也就几十米左右,到了这里与渭河相汇之后,河面足有百米之宽。 站在河边,一阵风吹过,感觉惬意极了。
望着茫茫水面,眼前就是千百年与时光一同流逝的泾河水。春去秋来的往返和清浊之变迁,千古流芳和历史悠久的古来奇观,心中感慨万千。便又想起了泾渭清浊之争的问题来。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宁夏。这两条河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
“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立场鲜明。“泾渭分明”更是作为关中八景之一而名闻天下。
泾渭两河的由清变浊,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而人为的原因实际上起着更为主要的作用。泾渭分明之泾渭由清变浊和由浊变清,无不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无不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所带来的对自身的伤害和难堪。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地改变,同时泾渭分明的盛景也随着生态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着。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诗经·邶风·谷风》中如此描写泾水、渭水,这是对“泾渭分明”较早的描述。沧海桑田,历经数千年,这一奇观仍然展示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如今,高陵区已通过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几乎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小流域治理以及植树绿化工程,而且也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一条绿色、生态、文明的廊道在渭河北岸蜿蜒开来,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泾渭分明、激浊扬清”成为城市新名片。
如今,徜徉在泾渭河交汇处,随时可见一只只白鹭,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婉转低鸣,时而凌空亮翅,时而翩翩起舞,仿佛一位位“白衣仙客”,悠然徜徉。有了这些白色精灵,泾渭两河四岸的绿意更加灵动盎然,犹如一幅美丽的动态画卷,徐徐展开。
随着两河周边环境越来越好,日常到此休闲旅游的市民越来越多,闻名遐迩的“泾渭分明”自然奇观,孕育和滋养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千百年后,它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回馈滋养着守护它的西安人民。
作者简介:
刘春芳,陕西洛南人,研究生学历,爱好文学,曾在市级以上发表散文、新闻稿件百余篇,喜欢唱歌和诗意生活,现供职于西安市某单位。
(来源:秦岭文学)
本期编辑:刘萧娇
本文TAG: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pc/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