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前行 做好自己 文/郝晓东
3092
我的家乡在秦山深处距离洛南县城六十公里之外的山村,前几年因为疫情原因一直没有回去,我儿也好几年没有回故乡,对他远在老家的爷爷奶奶也甚为想念。今年的五一算上调休是一个小长假,正好带着儿子回趟老家。以前回家或者坐班车或者开车,这次恰逢商洛开通了复兴号列车,顺便圆了儿子一个乘坐复兴号的梦。到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外甥女下楼给我们开的门。记得上一次见外甥女她还在幼儿园,这次再见到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开
散文 3092
浙江湖州的莫干山之名与春秋时期的一对夫妻有关,吴国人干将是位远近闻名的铁匠,他与妻子莫邪一起,在大山里历时三年,打造出了一对举世无双的宝剑,其寒光闪闪锋利无比。人们为纪念二人,便将干将、莫邪铸剑的地方取名莫干山。莫干山为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这里山高林密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93%,盛夏时节的气温还不足30℃,较附近的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低5℃左右,是南方难得一见的清凉世界。历史上,无数达官显贵
诗韵华章 4211
你从洪荒走来,云呼唤过你的名字、风抚摸过你的肌肤、雨洗涤过你的灵魂、雷击打过你的筋骨、电淬出你的气魄、太阳给了你闪光的起点。巍峨的秦岭是你的襁褓;美丽的汉水、渭水是你的乳汁;汉江、渭河平原是你的温床。你从远古走来,带着古朴的韵律、带着直白的诗意、带着粗旷的形体、带着婉约的情愫。寂寞是你的伴侣、孤独是你的钵体、等待是你的理想、期盼是你的希骥。正是拥有了太多的寂寞和孤独,你才在期期岁月中,温暖了梦想、
散文 3941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赠汪伦》虽通篇都是大白话,没有任何华丽辞藻,但情真意切,十分感人,那能让诗仙如此动情的汪伦到底何许人也?据考证,汪伦是今黄山市黟县人,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隐居在泾县的桃花潭之畔。他嗜酒好诗,非常仰慕大诗人李白。754年,汪伦听说李太白在自己的一个亲戚家暂住,便修书一封,言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
诗韵华章 2788
2001 年仲秋的一天下午,天气阴沉沉地不见阳光。旬阳县赵湾镇李某,肩挑一块新鲜猪肉急匆匆地沿着一面山坡往家赶。他没有注意到一只饥饿的岩鹰在他头顶已盘旋了许久,瞅准机会,凌空而下,一爪将那块带着棍子和挎包的鲜肉全部抓走。等李某回过神来,那鹰早已飞过对面山崖,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急得李某跺脚捶胸,寻死觅活;幸有过路的村民拼命拉住,齐声劝说:“掉了一块肉,少吃一吨,有什么打紧,何必自寻短见”?“唉呀,你
小说 5210
五龙池位于石门镇谌家院社区的最南端,地处旬阳与平利两县的交界处,一条公路跨越两县穿境而过,四周森林茂密,山峦起伏,清清池水滋润着两边的水田,池边农家炊烟袅袅,一派田园风光,是人们休闲、度假、避暑的好去处。五龙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五龙池是东海的海眼,池底泉眼与东海相连,因美如天上的瑶池,成为东海五个龙女梳洗沐浴阳光之所。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先有一只千年老龟,顺着池边游走巡查,再回到
民间故事 2434
人们都知道在北京的颐和园里有座小山,名曰万寿山,那是当年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而命名。却不知在大美旬阳也有一座万寿山。旬阳的万寿山位于城关镇龙头村的申家坪。这里山清水秀,风景迷人,因漫山遍野栽植万寿果而得名。万寿果,俗称拐枣,因其果实中富含延年益寿的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C和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深受人们喜爱。申家坪人种植拐枣的历史较为悠久,听老人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栽植有拐
散文 3281
公元762年,诗仙李白在安徽当涂驾鹤西去,时年62岁,而其死因却众说纷纭,一说贫病交加所致,二说过度饮酒造成的,还有酒后捞月溺亡之说。参观完当涂的李白墓园,您便会对诗仙去世的原因有个清晰的认知了。整个墓园占地100亩,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十咏亭、青莲书院、盆景园等景点,其中的太白祠有详细的李白生平介绍,尤其是他与当涂的深厚渊源。其曾先后7次到当涂游览或暂居,主要是由于李白仰慕
诗韵华章 2758
端午节马上到了,我乘双休日买了粽子以及老年人夏季穿的衣服和鞋子准备回家陪父亲过节。我担心父亲走亲戚不在家,头天晚上打了个电话,父亲说:你忙,就不要回来了。并告诉我,回来不要买东西,屋里啥都有。第二天一大早,我打了个出租车,匆匆往家中赶。走到门前院坝,喊父亲开门,父亲用微弱的声音应答:还没起床呢,马上就起。等了会儿,父亲把门打开,就来帮我提行李。我看父亲咳嗽不止,就问:是不是又感冒了?父亲回答:不要
散文 5133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生最大的幸运是能遇到好老师。我上学期间就遇到过很多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文化知识渊博、关爱学生如同子女的好老师,如小学时的周启春老师、初中时的刘景芬老师、高中时的李光明老师以及读电大时的肖文远老师等等,但对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当数启蒙老师赵衍福,他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影响着我四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一九七0年,响应毛主席"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的号召
散文 293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